Welcome to my blog

welcome to my blog photo: welcome to my blog 32.gif

2012年月曆

網頁

歡迎

心靈音樂 - 百鳥齊鳴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NLP幫助人生變得更成功快樂的學問

NLP三個字母代表的意思

NLP包括的三個字有以下的意思:
Neuro(字譯為「腦神經」,意譯為「身心」)指的是—
我們的頭腦和身體經由我們的腦神經系統連結在一起。
我們的腦神經系統控制我們的感覺器官去維持與世界的聯繫。
Linguistic(語法)指的是—
我們運用語言與別人作出相互影響,經由姿勢、手勢、習慣等無聲語言顯示我們的思考模式、信念及內心種種狀態。
我們頭腦與身體之間的聯繫機制所用的語言模式。
Programming(程式)指的是—
借用電腦科學的字去指出我們的意念、感覺和行為只不過是習慣性的程式,可以經由提升我們「思想」的軟件而得以改善。
憑改善我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複程序,我們便能在行動中取得更滿意的效果。
故此,我認為NLP也可以解釋為研究我們的腦如何工作的學問。憑著知道腦如何工作,我們可以配合和提升它,因而使用到人生更成功快樂。也因此,我把NLP譯為「身心語法程式學」。

NLP歷史簡介〈A Brief Hitory of NLP〉

NLP的創立歸功於兩位美國人:李察.賓達拉〈Richard Bandler〉和尊.格靈達(John Grinder)。

觀察眼球轉動而測知內感官〈Eye Accessing Cues〉

每當我思考的時候,都需要運用我們的內感官。啟動了哪一個內感官可從眼球轉動得知。這是因為我們的內感官神經在腦裡的腦幹部份〈Brain Stem〉的網狀組織(Reticular Formation)匯聚而牽動眼神經亦在這處有聯繫。當某個內感官啟動時,有關的眼球牽動神經也受到影響。一般上我們會注意眼球轉動的六個位置:右上、左上、右;中、左中、右下和左下,每個位置都有不同的意義。
以下介紹的是用右手的人的眼球轉動模式。大致上95%的人用右手。用左手的人會有剛好相反的模式(左右對調),這包括了小時侯有用左手傾向,但被家長訓練多用右手,至今已慣用右手的人。
首先,我們研究自己的思想模式,亦即是自己本人。
1.內視覺的眼球轉動模式在上面向(往上望)。望往左上 (你自己,以下同)是回憶過去的景象經驗,就像在檔案裡找回一幅舊照片,稱為「視回」(vr)。望往右上
則是創作新的景象經驗,就像繪製一幅新的圖晝,稱為「視創」(vc)。雙眼定定地前望,是為凝視,亦屬內視覺。
2.內聽覺佔有三個位置:左中 、右中 及左下 。左中 是回憶過去的聲音和說話,例如回想昨天聽到的一首歌,稱為「聽回」(Ac)。右中
是創造新的聲音,例如想像用你母親的聲音讀出這一句說話,稱為「聽創」(Ac)。左下 是自言自語,很多人在獨自思考時都會用這個內感官,尤其是當心中煩悶的時候,稱為「聽自」(Ad)。重複別人說過的話亦須用這內感官。
3.內感覺是右下 ,每當搜查心裡的味、嗅、觸覺經驗和情緒感覺時都會啟動這個內感官,稱為「感,」(k)。


註:英文全名是:
Vr=Visual Remember
Vc=Visual Create
Ar=Auditory Remember
Ac= Auditory Create
Ad=Auditory Digital(Internal Dialogue)
K=Kinesthetic

現在,你可以試試思想一些往事或者未來的事,測試一下你在思想時,眼球是否如上述般轉動。
如果你面對著鏡子,你看到的眼球轉動模式便如下圖一般。當你在思想和眼球在轉動時,你很難看得到鏡子出現的眼球轉動變化,所以,最好是面對另一個人,觀察他在思想時眼球轉動模式,那會如下圖般呈現出來。(六個方向會與前述的剛好左右相反。)
你可以找一個朋友來做這個練習,互相觀察。下頁的「慣用內感官測試練習」提供了一些詢問的方法,幫助你找出自己慣用的內感官和握觀察別人眼球轉動的技巧。你可以嘗試創作你的問題,無須一定跟隨下頁供應的內容。你更可以用
與對方閒談的方式,同時做觀察,訓練自己在這方面運用純熟。
很多人都有不只一個慣用的內感官,更有人是三個內感官都平均運用的。所以,不應該假定一個人只有(或只應有)一個慣用內感官。
每一個人的三個內感官都很健全,極其量是某個內感官習慣了多用一點。就像有三部良好的機器,全部都運行得很好,只是手中經常拿著某一部的遙控器,又或者某一部的遙控器暫時遺失了,所以沒有運用得那麼靈活而已。
一個人的內感官能力可以大大地提升,同時他的三個內感官能力的比例也可以不斷地修正。做一個比喻,一個人今天的內感官能力是100,比例是內視覺80,內聽覺5,內感覺15。經過不斷的訓練,他可以在一兩年把全部內感官能力提升到10,000,比例則修正為內視覺5,000,內聽覺2,000和內感覺3,000。三個內感官能力加強了,這個人的思考能力、感受身邊的人事物能力、未來策劃的能力和自我推動的能力也就會大大地提升。認識了內感官這回事,知道了自己慣用那個內感官和心中有意欲去提升內感官的能力便是一個有效的開始,潛意識會向著這個方向搜尋。再加上刻意的練習,內感官能力會提升得很快。
另外一點很重要,就是不要把一個人「定型」。你試過一次與某人溝通,發現他眼多往上望,便判斷他是視覺型,以後不管什麼時、地和事,都把他當作視覺型對代是不智的。因為每個人的三個內感觀都健存,在不同的環境裡的很多因素可以把他帶去以某一個非慣用內感官主持大局的狀態。例如,某同事剛渡假回來,興高采烈地與其他同事分享渡假地的種種好處,他那時多數會是視覺型。因為聲浪太大了,給上司聽到了叫他入房,出來時滿面委屈,原來給上司責怪了,
這時他多數會是感覺型。由此可見,我們必須避免把一定型。
一個人即時的內感官狀態,的確可以憑他的眼球轉動測知。這樣得出來的資料,只能保持三十秒有效。我們可以運用即時(而且不斷獲得)的資料去與這個人溝通和相處,若他內感官狀態改變了,我們當然也可以改變我們的配合方式。
把話說回來,一個人在重複出現的特定環境中,若果沒有大的因素改變了,他的思想模式(內感官)也會重複出現。
最有把握的做法是抱著靈活和尊重對方的態度去與一個人溝通,同時不斷地搜索和運用他當時給你的資料,而不時固執於過去(無論從書本上或經驗中取得)的資料。記著:書本可以印錯(包括這一本在內),而站在你面對的人活到今天,
能吃能說,錯不了。沒有人是不正常的,同時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有時我們看到一個人的眼球轉動不只一個方向。一般來說,第一個方向是開啟資料庫的內感官,是對方最慣用的內感官。最後一個方向,是該事情資料儲存的有感官。
一個人望上面正中,是同時啟動「視創」(Vc)及「視回」(Vr)。望下面正中,是同時啟動「聽自」(Ad)及「感」(k)。
觀察眼球轉動用於輔導的提示:
觀察被導者的眼球轉動方向,可以知悉他當時的思考模式。憑此,輔導者能更有效地引導被輔導者。(注意:有效時間只有三十秒。)
如何找出被導者是否用右手(不要只態一點作出判斷)—
—觀察手錶是否戴在左手。
—問他內心感覺的位置,觀察他用那隻手作出指出示,
—製造不經意地使用一隻手的需要,例如把紙巾拋給他,看他用那隻手接。
—詢問
思考模式之特微—
—眼球轉動的第一個方位,是他們的慣用內感官。
—回答前最後一個方位,是該事的資料儲存的內感官。
一些有啟示特別模式(註:避免只用一次訊息作判斷。)
—每次思考,眼球都先「視創」位置者,該人會傾向於「往前望」的人生觀,往往難以在過去經驗中汲取教訓,容易重複錯誤。
—每次思考,眼球都先去「視回」位置者,該人會傾向於「活在過去」的人生觀:念舊、留戀往事。他往往對未來的人生不敢有太的寄望,難以有決斷的策劃行動。
—每次思考,眼球先去「聽創」或「聽回」的人,同樣可能有以上的傾向。聽覺型用文字處理意念,並且講求詳盡,往往行事如緩慢,但語言上則大篇道理。
—每次思考,眼球先去「聽自」方向的人,容易自尋煩惱,尤其是經常「聽自」和「感」交替或併合(眼望下面正中),容易自陷愁城,不能自拔。
—每次思考,眼球先去「感」方向的人,容易過敏反應,情緒受傷害或者經常地從日常事情中產生情緒結。
—過份偏重某個內感官者,因為未能充份利用全部思考能力,易陷困境。
—沒有或者極少去「感」的方向的人,可能本少與內心感覺接觸,因此不善處理本人及別人的情緒。
—三內感官的各個方位都靈活運用的人,有能力做到良好人際關係,學習亦可以快速有效,但並不保証一定,因為他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系統決定能力會否被運用。

記憶和學習〈Memory and Leaing〉

我們的記憶可以分為短暫記憶和長期記。短暫記憶幫助我們處理日常生活出現的片刻需要,例如記著某人的電話號碼,說完電話便也忘記了那個號碼。
長期記憶有兩類:一類是關於「怎樣做」,而另一樣是關於「什麼事」。
1. 「怎樣做」的一類記憶,又稱為「不可言性記憶」〈Nondeclarative memory〉或「隱晦式記憶」〈lmlicit memory〉。這類記憶不需要意識的參與,是不自覺地提用的,涉及的大腦部份包括感官及運動神經網絡、小腦、杏仁核、基底神經節及其他中腦部份。
2. 「什麼事」的一類記憶,又稱為「可言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或「明示式記憶」〈Explicit memory〉,這類記憶需要意識的參與:專心和集中注意力,涉及的大腦部份包括前額葉和顳葉中部的系統,包括海馬體。
這兩類記憶可以再細分如下:
1. 不可言性憶:憑學習模式不同而可以大致分為:
— 條件反射。
— 一般的習慣
— 經學習而掌握的技能,例如打字、踏單車等。
2. 可言性記憶:可以分兩類:
— 事件資料記憶〈Epiodic memory〉:事件內容的記憶,在那裡發生、什麼時候、日期等,儲存於前額葉附近。
— 語言資料記憶〈Semantic memory〉:所謂「事實」的構成資料、文字語言資料等。海馬體似乎是最重要的部份。
記憶的入載與儲存機制,無論是不可言性或可言性記憶,都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短暫記憶和長期記憶。
1. 短暫記憶很不隱定,只能保留數分鐘。
2. 長期記憶則很穩定,能保存多天、星期甚至多年。
無論是不可言性抑或可言性記憶,重複多次是短暫記憶轉變成為長期記憶所必須的。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一個新蛋白質合成的程序,並且一個稱為「融匯時期」,在這個時期裡,長期記憶最易受到破壞〈受到妨礙蛋白質合成的因素的影響〉。若果妨礙新蛋白質合成程序的因素,延遲出現,長期記憶便能形成。在實驗室裡,動物形成長期記憶的過程中,妨礙新蛋白質合成程序的因素只要延遲一個小時出現,牠們便能形成長期記憶。
從生物化學的角度去看,記憶的形成需要神經遞質血清素〈Serotonin〉和麩胺酸〈Glutamate〉。一個刺激〈學習〉開動了在感覺神經元裡的一個化學訊號系統。因為血清素的釋出,這個化學訊號系統啟動了一種特別的蛋白質。這種特別的蛋白質抑制其他蛋白質的運作。結果是增加了麩胺酸的釋出。麩胺酸能增強各種神經元之間的訊息傳遞達數分鐘之久。這也就是短暫記憶。不斷地重複這個過程,化學訊號系統中的一個成份會把那特別的蛋白質推入神經元的核心,並且在那裡啟動遺傳基因去做蛋白質合成的工作。神經元因此有了基本的改變,也就是長期記憶的建立。所以,把一些東西儲存入長期記憶,需要遺傳基因的參與。
每次學習,都使到神經元之間增加新的觸突,創做新的連接網絡。每一次人生經驗都做到同樣的效果,儲存入長期記憶的過程引至神經元裡的遺傳基因的運作有所改變,結果是大腦裡有結構性的改變。這使到每個人的大腦都與其他人的不同。
以上的新科學發現,使到傳統上精神病科所區分的兩種病源:生理性抑制或非生理性,再沒有了意義。因為兩者都源自神經元內的改變!
科學家發現對某種技能熟練的人大腦所耗用的能量比新手的少。熟手的人的大腦已有了經多年反複使用而建立出來特別深刻的接觸點,構成了更有效的網絡,因而所花的時間也短。科學家也發現長期處於壓力〈Stress〉的人的海馬體積比一般人細小,因為那裡的神經元網絡萎縮,也沒有新的神經元生長出來。若壓力消失,神經元的損傷和海馬體的萎縮是可以回復正常的〈註〉。
大腦所用的記憶策略是十分高明的。它並不是把一件事儲存在一組神經元裡,而另一件事儲存在另一組。大腦儲存的方式是把事情分拆為最基本的單元,而每個單元都有指定的神經元儲存。換一句話說,一幅簡單的圖晝會被分拆為千百萬點的基本單元,某個神經元負責儲存直線,另一個儲存偏差10度的曲線,另一個儲存淺紅,再另一個儲存白色,如此類推。這個策略,使到每一個神經元都可以使用多次,亦使到大腦的儲存能力大大增加。〈事實上,科學家相信我們大腦的能力是接近無限大的〉,所以,我們的大腦記憶之中實在並無什麼圖晝,而不過是數以百萬計的神經元,各自負責的零散資料的組合而已。
註:過去一般的看法是大腦裡神經元,在一個人出生之後不會再有新的長出來。1998年科學家証實,在海馬體中的齒狀迴〈Dante Gyruv of Hippocampocampus〉在一個人的一生中,不斷有新的神經元生長出來,科學家認為這樣是為了我們一生之中可以不斷地學習,因為海馬體與學習有很大的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goodbye& please Come again

Goodbye Graphic #39

Goodbye Graphic #29